消渴病在中医中是“三多一少”症状,即多饮、多食、多尿和体重减轻。依据中医理论,消渴病主如果因为阴虚内热或气阴两虚所致。针灸治疗时,常使用以下主穴进行调理:
1. 足三里:坐落于外膝眼下四横指(中指)、胫骨前缘一横指处。此穴位可以健脾益胃、生津止渴。
2. 三阴交:在小腿内侧,当足内踝尖上3寸,胫骨内侧面后缘。该穴具备调补肝肾、养血安神有哪些用途。
3. 太溪:坐落于足内侧,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。太溪穴是肾经的原穴,可以滋阴降火、润燥止渴。
4. 关元:坐落于腹部正中线,脐下1.5寸处。关元穴属任脉,具备补益元气、温阳固脱的效果。
5. 气海:在下腹部,前正中线上,当脐中下1.5寸。此穴位可以调和气血、增强体质。
6. 肾俞:坐落于腰部,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.5寸处。肾俞穴能补肾益精、强腰膝力。
以上穴位在针灸治疗消渴病时常常用,但具体选穴还需依据病人个体状况及中医辨证施治原则来确定。除此之外,在实质操作中还可能结合其他辅助治疗办法如中药等综合调治。
相关文章推荐